策展人——艺术市场的隐形主角
在艺术圈,策展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职业。尤其是今年3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第二届CAFAM双年展,将主题定为 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并选取了六所国际艺术院校的策展专业学生作为此次双年展的策展人,将策展人推到台前,成为主角,这是艺术界的第一次。那么策展人在受推崇的情况下,这个20世纪的舶来品在国内发展如何?当下策展人在展览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又面临什么样的现状呢?
策展人不是挂画人
策展人是什么人?有人调侃说,策展人是挂画人、包工头。当这一舶来词在中国泛滥,或许很多人还不明白其真实身份。策展人一词来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是 展览策划人,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负责收藏建设、藏品研究、策划展览、组织和阐释展览内容的专业人员。策展人这一概念在国内出现的时间尚短。有业内人士认为,自八五美术新潮开始,一批艺术家开始以自己的艺术理念和价值标准着手策划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展览,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艺术策展人才真正明确出现。
真正的策展人要善于给自己角色定位,在艺术北京博览会副总监姚薇看来,策展人就像导演,好的艺术家是需要导演组织角色,好的画展需要导演确定主题。所以策展人应该是一群智慧之人:他们必须有专业的学术理论,了解艺术家的风格、思维方式,关注当下的艺术形态。
策展人在艺术展览中如何扮演其角色尤为重要,著名评论家侯瀚如一语道破策展人的使命:策展人是艺术家和观众的保姆。对此,姚薇指出,对艺术家而言,策展人为其指明方向。艺术家负责创作,策展人负责组织,根据主题将艺术品串联,将作品的内涵及高度体现出来,并反映对艺术、对历史、对当下的重新认识。当然,这完全区别于画廊作品的陈列,或者某些博物馆举办的画展;对观众而言,策展人为其降低了艺术的专业性。策展人通过展览的形式将艺术作品中的文化意识、艺术现象传递给观众,给观众带来艺术震撼和共鸣。
跨界策展成艺术时髦
在国外,策展人通常都是独立的自然人,即独立策展人。他们按照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其策展身份是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或组织的。而在中国,策展人被赋予了许多中国特色,国内策展人角色模糊,他们往往具有多重身份:在美术馆专职的展览策划人或是画廊老板,还可能是美术杂志的编辑、美术院校的学者或是兼做策展的艺术家、批评家,也可能是仅仅把策划作为谋生手段的人等。对于身兼数职的策展人,业内人士对其褒贬不一。
持反对意见的业内人士多数认为,身份的模糊会影响展览的纯粹性。批评家王南溟就认为,策展人策划一个展览实际上是拿艺术家作为一个材料来做自己的概念,需要与艺术家进行广泛的联系;但是批评家如果和艺术家来往频繁的话,则容易导致学术不公正。目前中国学术氛围越来越淡,和这种分工不明确有着很大联系。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中国策展界的软肋。姚薇认为,双重身份也可以形成双赢的局面。因为策展人往往会经历不止一次的身份转换:展览的组织者、策划者,以及对艺术家作品的鉴赏者和评论员。所以身兼美术院校学者的策展人,或者画廊经理的策展人,其专业知识、运作能力等无疑是对策展有利的。
当代艺术策展人顾振清指出,眼下在中国艺术圈,策展人改行去开画廊,正成为一种时髦。这类策展人所办的艺术展览和所代理的艺术家一般素质较高,其准入机制也较为讲究。由于中国的艺术语境比较特殊,类似的跨界策展已然成为自我塑造的结果。而且跨界策展人居然也会被国际社会接受,既能参与国际双年展的策展和学术研讨会,又能受邀去艺术巴塞尔、佛利兹博览会卖画。也许,独立策展人机制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由于因地制宜而催生的特殊的中国模式,正被更多的亚洲国家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艺术圈所仿效、接受。
策展业亟待建立游戏规则
有评论将策展人职业评为艺术圈不会消失的十大职业之一,但在国内, 策展人一职并没有相对规范的行业准则。
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策展人行业开展时日不长,先天不足的境况下,其行业内存在诸多弊端,策展人策展动机不纯成普遍现象。这类策展人并无艺术相关知识储备,却打着艺术的旗号行商业之目的,把好端端的艺术展览引向了歧途,进而对整个策展人行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事实上,即使是商业性的策展也应与学术有关。
策展理念不是越怪越好。贾廷峰指出,很多策展人为了博人眼球,为追求与众不同而创新,追求不同层次的新、玄、绕,而策展的作品跟艺术无关,给人不明所以的感觉。其实,优秀的策展人应该学会隐匿于作品背后,做艺术文化的开拓者和守望者。而且,很多当代艺术展览看似高端,却存在展览主体不鲜明,梳理不明确的现状。
当下艺术圈内策展数量泛滥,缺乏精品。贾廷峰表示,策展人不停策划展览,艺术家不停参加展览,展览频繁,形同展销会,挠痒痒似的过场并没有让双方出名,而且艺术家频繁出场降低了自己的形象分。如此拔苗助长,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规范和生长。
事实上,在欧洲当代艺术正处于疲软期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正是蓬勃发展时期,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策展人处处开花,却处处不结果,给当代艺术行业造成很大困扰。一些学术策展人,为了保持他们的学术良心,已很少参与策展。例如著名策展人栗宪庭、高名潞、彭德等国内第一批策展人,现在因为看不惯策展人市场化,所以很少参与策展。对此,贾廷峰表示,真正优秀的策展人应该关注能够静心于艺术创作的这一群体,他们虽为江湖在野之士,却能沉心静气,一心追求艺术。而非到处串场、只为名头的过客艺术家。只有策展人与艺术家的追求都达到一个高度,那么才会碰撞出精彩的展览。(转载)
上一篇:策展人——艺术市场的隐形主角
下一篇:艺术品市场借互联网开创新领地